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进一步激发我校广大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,积极备战 2025 年“挑战杯”省赛和国赛,信息工程学院于2025年3月20日晚举办"挑战杯"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院级评议会。本次活动以"学术筑基·创新赋能"为主线,围绕科学性(25%)、先进性(30%)、现实意义(45%)三大核心维度展开角逐,吸引来自不同专业的13支学生团队同台竞技。李志伟老师领衔,联合其他老师组成评审团,构建"技术诊断-设计优化-场景验证"的全流程指导体系。

评议会伊始,李志伟老师系统梳理了“挑战杯”竞赛的核心要求,强调参赛作品需兼具“创新性、科学性、实践性”。并结合自己丰富的院赛经验,提出“选题紧扣社会需求、团队分工明确、申报书逻辑清晰”三大关键点。

评审团针对参赛项目的学术价值、技术可行性及社会效益提出系统性优化建议,着重强调"问题导向与数据支撑"的论证逻辑体系,建议各团队补充用户调研数据强化说服力。通过现场示范PPT设计方法论,提炼出"封面抓眼球、逻辑讲故事、图表显深度"的答辩策略三部曲,并提醒团队重视"时间管理与模拟答辩"训练,规避"重技术轻表达"的常见误区,为冲击省级赛事夯实基础。本次涌现的四个创新项目亮点突出:
1. 融合CapsNet与Swin-Transformer的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在手写体过程化校正研究
基于CapsNet动态路由特性与Swin-Transformer全局注意力机制的融合创新,研发的高灵敏度柔性压力传感器阵列突破传统传感技术局限。系统通过微信小程序外接智能压力板,实时捕捉书写过程的压力分布特征,精准识别儿童握笔力度异常、坐姿偏移等行为模式,为脊柱健康监测与书写习惯矫正提供动态数据支持。
2.无碍先锋-多模态感知盲道车辆碰撞自主防御装置
针对视障人群盲道通行安全隐患,构建毫米波雷达-压力传感-声光告警协同防护系统。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算法,实现3米半径内对静态障碍物(占道车辆)与动态威胁(快速滑板)的精准识别,同步触发定向声波驱离与触觉导航提示。
3. 安智e达-基于数字孪生的智慧化校园防霸凌与预警云平台
依托激光雷达建模与AIoT传感网络,构建全国首个校园场景数字孪生体。创新融合语音情绪识别、人群密度热力图与行为模式分析算法,建立"空间态势+行为特征"双维度预警机制。当检测到密闭区域异常聚集、肢体冲突特征或高频辱骂声纹时,系统可30秒内联动安保机器人并生成三维事件报告。
4. 豫见河南-非遗文旅一体化微信小程序设计
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,集成AR场景重建与区块链确权技术,打造沉浸式非遗文化体验系统。平台实现钧瓷烧制、汴绣工艺等28项非遗技艺的3D数字化复现,用户可通过虚拟制陶、数字刺绣等交互模块深度参与文化传承。创新研发的"AR时空折叠"功能,支持通过扫描古迹残片还原清明上河园历史盛景,结合LBS定位解锁200余个文化地标,开辟文化保护与商业创新的双赢路径。
评审团特别指出,各项目均展现出"科技向善"的价值导向,建议进一步强化应用场景的普适性论证,并建立长期效果追踪机制。通过本次系统化指导,参赛团队在技术表达、成果可视化及社会价值阐释等方面获得显著提升,为省级竞赛储备了优质创新力量。

李志伟老师在总结中指出,本届“挑战杯”参赛项目聚焦专业课程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,凸显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贯通性。学生团队将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路径,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达到达到提高实践能力,巩固专业知识。